在實驗室科研工作中,各類光源被廣泛應用,其中紫外線光源因其特別的理化特性,在材料老化測試、熒光分析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。然而,紫外線對人體皮膚和眼睛具有潛在危害,嚴格落實紫外線防護措施,遵循操作安全規范,是保障實驗人員健康和實驗順利開展的關鍵。
紫外線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。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,皮膚可能出現紅斑、曬傷,甚至引發皮膚癌。眼睛的角膜和晶狀體對紫外線尤為敏感,過度照射會導致電光性眼炎,出現眼痛、流淚、畏光等癥狀,嚴重時還可能損傷視力。因此,必須高度重視
實驗室光源的紫外線防護工作。
在防護措施方面,首先要選擇合適的防護裝備。實驗人員應佩戴專業的紫外線防護眼鏡,此類眼鏡能夠有效阻擋特定波長的紫外線,減少其對眼睛的傷害。防護眼鏡的鏡片需具備足夠的透光率,確保不影響正常實驗操作。同時,穿著長袖實驗服,將皮膚盡可能覆蓋,防止紫外線直接照射。對于需要長時間接觸高強度紫外線光源的實驗,還可佩戴防護手套、面罩等,全面保護身體暴露部位。
實驗室環境的防護設計也至關重要。在安裝紫外線光源的實驗區域,應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識,提醒人員注意防護。可使用不透光的隔板或防護罩將紫外線光源隔離,限制紫外線的傳播范圍,僅在必要的實驗操作區域留出通道。同時,保持實驗室內良好的通風,防止紫外線照射產生的臭氧等有害氣體積聚,保障空氣質量。

操作安全規范是防護工作的核心。在開啟紫外線光源前,應確保所有實驗人員已做好防護準備,無關人員撤離現場。嚴格按照設備操作手冊進行操作,控制光源的開啟時間和強度,避免不必要的長時間、高強度照射。在實驗過程中,嚴禁直視紫外線光源,即使佩戴了防護眼鏡,也應盡量減少眼睛與光源的直接接觸。若需對光源進行調試或維護,必須先關閉電源,待光源冷卻后再進行操作,防止意外照射。
實驗結束后,及時關閉紫外線光源,清理實驗區域,檢查防護裝備是否完好。定期對紫外線防護設備和設施進行維護和檢查,如檢測防護眼鏡的紫外線阻擋率、檢查防護罩的完整性等,確保防護效果始終達標。同時,加強對實驗人員的安全培訓,普及紫外線危害知識和防護技能,提高人員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。
實驗室光源的紫外線防護與操作安全規范是一項系統性工作,涉及防護裝備、環境設計、操作流程等多個方面。只有全面落實各項防護措施,嚴格遵守操作安全規范,才能有效降低紫外線對實驗人員的危害,為實驗室科研工作營造安全、健康的環境。